2008年5月24日土曜日

X01HT 「SIMカードを入れろ」メッセージを消す

1)電話機能をOFFにする(設定-->フライトモードで電話OFF)
2)X01HTのSIMロック解除ファイルであるM3100v6unlock.exeを実行して(金払わないと解除が失敗に終わるが)、「SIMカードを入れろ」メッセージが消える

2008年2月5日火曜日

趣味--アンティック・コッパー・ジッポー Antique Copper ZIPPO

如何鉴别真假Zippo

如何鉴别真假Zippo?
怎么鉴别真假Zippo专用油?
怎么鉴别真假Zippo棉芯?
怎么鉴别真假Zippo打火石?
经常听人家说Zippo沙子,镜子,这些是什么?
Zippo打火机如何加油
如何更换Zippo火石
如何更换Zippo棉芯
一定要用Zippo原装配件吗?
Zippo有港版,台版,日版,韩版的,有什么区别?
我要买来送人,请问有礼盒装的吗?
Zippo侧面的铰链上下两个“小坑”是质量问题吗?是磕碰所致吗?
机壳内部有“锈蚀”,机芯铁皮有“划痕”。怎么回事?
Zippo打火机机壳和机芯的标识字母不同,是怎么回事?
刚买的Zippo怎么打不着?
上下机壳松动或者对不齐是什么问题?
使用中机芯有些松,容易“冒”出来,怎么办?
我的Zippo开盖声音不是很脆?有没有办法调整?
为什么使用一段时间后打不着火了?
棉芯要有多长才是正常的?一般什么时候需要换棉芯?
在内胆的毛毡下面有一个小孔是干什么用的?
Zippo真的防风吗?为什么我一吹就熄了,还是我的Zippo有问题?
我的Zippo的火焰太大,有没有办法调整火焰的大小?调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为什么在长时间使用后,棉芯的顶部有一块黑色的固体,对Zippo有影响吗?
我的Zippo棉芯和里面的棉花都用了很长时间,现在想换掉,是否能用普通的棉线和棉花来代替?
为什么我的Zippo火焰比别人的颜色要深,是不是因为我用了假油?
为什么我的机器不能一次打着?
为什么我的Zippo打火轮很快就磨损了?
怎么样清洁我的Zippo火机表面?
我不会分辨油的真假,结果不小心用了假油,现在Zippo里有一股很浓的煤油味,请问应该怎么办法可以补救吗?

Q:Zippo之光出售的是否为正品Zippo?
A:是。所有Zippo均为美国原装正品,包装保修说明齐全。
Q:如何鉴别真假Zippo?
A:

目前市场上假的Zippo打火机比较多,辨别的方法也很多。

外观:
1、外壳的底部刻有生产的年份,还有月份(A代表一月,B代表二月,C代表三月)以此类推
2、外壳的侧部连接处(铰链)1932~1935是3节,1936~1942是4节,1943~1949是3节,1950年至今是5节,连接处上下各有一个圆型或半圆形的焊点(仿制的Zippo往往是规则的正圆型)
3、内胆底部的垫子,为特殊纤维材料,厚7mm左右,棉垫两面印字
4、打火轮上的花纹是菱形斜纹的。Zippo的打火轮是采用特殊研制的材料制造的,Zippo的创始人乔治.布雷斯代先生为此申请了专利。这种打火轮使Zippo一打即着,且经久耐用,仿制品的打火轮则容易磨损失效
5、打火轮右侧呈射线状花纹
6、用来顶火石的弹簧底座为金黄色,且火石也是金黄色
7、火机上铆钉均为银白色,仿制品多为金黄色
8、正品Zippo外壳内壁未经过打磨,甚至有些脏,这就是Zippo的风格和理念,不把功夫做在没用的地方
9、新买的Zippo里面是没有灌油的

重量:
真的Zippo一般都比仿造品要轻一些,这是因为假Zippo打火机是用钢或铁材料制造,不是Zippo专用材料。
一些不法生产商为追求外壳坚硬而增加了厚度。

看火焰、耐热程度:
Zippo仿造品燃烧时冒青烟,火焰忽明忽暗,且燃烧不到4分钟整个机身就全着了。而真Zippo打火机一直烧到燃油耗尽也不会引燃机身。这是因为假 Zippo钢制外罩太厚,散热效果差;机内的储油棉芯质量差,易漏机油。

防风能力:
将真假Zippo放在距电风扇40厘米处扇,将电扇开到最大风力,仍然吹不灭真Zippo打火机的火焰。而假的Zippo打火机在电风扇只开最小风力的时候就被吹灭了。这是因为真Zippo打火机的防风墙高,通气孔的设计科学合理,专用火芯吸油好。

假的Zippo打火机性能、质量、外观都无法和真的Zippo相比。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真假Zippo的实际使用来对比。
Q:怎么鉴别真假Zippo专用油?
A:正品Zippo燃油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倒在手上会很快挥发,并且手上不残留味道。如果挥发后还是有很浓的煤油味,那么是假油。
Q:怎么鉴别真假Zippo棉芯?
A:Zippo棉芯中夹有输油用的纤维,拨开棉芯可以看到里面有接近透明的丝状物,由于目前的假棉芯的铁丝及棉线部分的做工都很好,所以鉴别起来有一定难度。比较好的办法是将棉芯蘸油点燃,烧黑后轻轻拔一下,如果剩下有纤维组织则为真品,如果全部是灰则是假的。
Q:怎么鉴别真假Zippo打火石?
A:真的打火石比较粗,放入Zippo后不会前后摇晃。假的则比较细,而且没有固定包装。另外真火石里面没有杂质,打火中不会出现拨动困难的情况,假的经常会卡壳,会严重影响火轮的使用寿命。
Q:经常听人家说Zippo沙子,镜子,这些是什么?
A:这是指Zippo的表面制作工艺:
沙子——拉丝打磨,在火机表面上拉出有条理的丝状沙纹。(较易划伤)
缎纱——缎纱打磨,高压喷射火机表层,使出现均匀幼滑如绸缎的纱纹。(较易划伤)
花砂——花砂打磨,造工与沙子近似,纹条是很乱的,很花的。(不易划伤)
镜子——镜面打磨,打磨至似镜面光亮。(易划伤)
黑冰,蓝宝冰,幻彩等——PVD浸染,以PVD薄膜在特制的溶液中浸至半融状,再将机身紧紧地包裹住,形成光亮的冰面。(易划伤)
仿古银,仿古铜——将机身表面的古银涂层或古铜涂层进行花砂打磨,使呈现古旧的效果,再在表面涂一层透明的保护漆。(不易划伤)
Q:Zippo打火机如何加油
A:加油:

加油注意事项:
1、选用Zippo原装燃料;
2、灌油时,撬开油嘴,一定把油嘴掰至底端,否则有可能漏油;
3、当棉芯已经开始渗油时,油已加满。加油量由自己掌握;
4、因为Zippo专用油为易燃液体,所以点燃打火机前必须擦干净手及火机表面;
5、检查专用油油罐是否已盖密及并无泄漏。
Q:如何更换Zippo火石
A:换火石:

换火石注意事项:
1、拧开内胆底部螺丝时,防止弹簧意外弹出;
2、更换新火石时,一定倒出旧火石碎片;
3、更换新火石后,调整火石位置,不要太用力打火轮。
Q:如何更换Zippo棉芯
A:换棉芯:



换棉芯注意事项: 1、棉芯一定成S状(如图),采用一弯一填的方法,使棉芯与脱脂棉充分接触,接触面积越大越好;
2、装入脱脂棉的时候可能最后装不下,是因为已经塞进去的棉花还有空隙,应用力添实。
参考:加满油的Zippo打火机可使用1到2周,一颗火石可使用1到2个月(由使用次数、燃烧时间等因素决定)。
Q:一定要用Zippo原装配件吗?
A:如使用非正式的配套产品可引致打火困难,整个Zippo打火机失去原来卓越性能。所以极力推荐客户使用Zippo专用油、火石及棉芯,唯有这些专为Zippo打火机而制作的配套产品才可令你的心爱体现最优质的效果。
Q:Zippo有港版,台版,日版,韩版的,有什么区别?
A:港版原来是指Zippo公司专门为香港市场制造并销售的Zippo,是美国制造。但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被混淆了,一些纯粹的假货被标称为港版。台版与港版同理。
日版,韩版的确有,指的是由日韩设计,美国生产的机子,属于正品Zippo。
Q:我要买来送人,请问有礼盒装的吗?
A:有Zippo礼盒套装,木质的礼盒里面装有您选的火机,Zippo专用油,火石,棉芯。礼盒套装的价格是49元(不含火机)。
Q:Zippo侧面的铰链上下两个“小坑”是质量问题吗?是磕碰所致吗?
A: 这两个“小坑”是焊点(也称铆点),是Zippo制作过程中必然形成的。Zippo上下机壳是单独生产完成,通过带有铰链的金属垫片链接后将垫片的两端焊 在上下机壳上,从而把上下机壳链接成一个整体。所以那两个“坑”是冲压工艺形成,用来链接上下机壳。冲压焊接工艺过程由人工协助完成,所以铆点有深有浅, 有大有小,有时上下不在一条线上。
Q:机壳内部有“锈蚀”,机芯铁皮有“划痕”。怎么回事?
A: 这是一种生产理念,对于Zippo来说追求的是简约,即从来不把工艺成本投入到无用的细节,也就不对机壳内部做任何处理了。机壳内部的锈蚀是制作过程中进 行表面处理时留下的痕迹。相同的原因,Zippo机芯的“铁皮”也不是很讲究,因为是放在里面看不见的,而且在机壳内磨擦会有划痕,看上去像“旧的”。其 实这正是真Zippo的正常表现。
Q:Zippo打火机机壳和机芯的标识字母不同,是怎么回事?
A: 机壳和机芯的表示方法一样,05表示2005年、06表示2006年,A、B、……、L表示1、2……、12月,以此来表示机壳、机芯的生产年月。 Zippo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生产统一的机壳和机芯。无论哪个年代生产的机壳、机芯,都可以相互匹配,即使年代相差很远。所以,机壳与机芯的生产年月不同不是鉴别真假的标准,是很普遍的、正常的现象。
Q:刚买的Zippo怎么打不着?
A:全新的Zippo打火机是没有加过油的,加入Zippo专用油即可使用。
Q:上下机壳松动或者对不齐是什么问题?
A: 在铰链没有被冲压焊在上下机壳前,上下机壳是独立分开的,制作时通过铰链链接后有时并不能完全使上下机壳在开合时完全一致,两者之间会有微小的错位,形成 了松动或者对不齐的外观。这个在工艺处理后的现象属于正常工艺结果,而且以后随着使用(如因为磕碰造成铰链的错位)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对 Zippo的使用并没有实质的影响。
Q:使用中机芯有些松,容易“冒”出来,怎么办?
A: Zippo一族应该理解DIY精神,只有自己调教的机器才是最适合自己使用的。机芯松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也比较多。原理是将机芯撑大一些, 增大其在机壳内的摩擦力。这里介绍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拨出机芯,将机芯平躺按在台案等平面上。用一字改锥或类似的工具,探入机芯壳与棕垫的缝隙将机芯壳 向上挑。另一侧也是如此。然后放入机壳试一试,反复操作,直到松紧适宜为止。
Q:我的Zippo开盖声音不是很脆?有没有办法调整?
A: Zippo打火机的开盖声音与机身制造工艺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上盖内的弹片产生振动引起共鸣,机身的质量、材质、结构影响共振,造成声音不同。是否贴 章、表面工艺、机芯松紧、宽机窄机、使用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开盖的声音。机盖上有贴章会损失机盖的共鸣。另外,即使没有贴章,同一款式的Zippo打火机 因个体细微的差别,声音也会有区别,有的差别会较大。调整的方法是:把上盖里面的弹片往里拨,声音会变脆而小,往外拨,声音则是粗而大。注意:不建议反复 调整,调整时务必小心,以免弄坏机器。
Q:为什么使用一段时间后打不着火了?
A:首先,排除是否需要加油了,加油太多“湿”了燧火轮和火石也会造成短暂的打不着火,将表面的油擦拭干净即可。如果摩擦燧火轮没有火星或者燧火轮转动很费力,那应该需要更换火石了。
Q:棉芯要有多长才是正常的?一般什么时候需要换棉芯?
A:一根新的棉芯应该有115mm长,随着使用,我们需要不断剪短棉芯。在棉芯短于75mm就要换新的了,少于75mm的情况下,由于棉芯不能以S型布满整个内胆,因此会有油吸不上去的情况,最明显的是揭开毛毡里面有油却打不着。
Q:在内胆的毛毡下面有一个小孔是干什么用的?
A:那个设计是用来放置备用打火石的,并不是灌油口。
Q:Zippo真的防风吗?为什么我一吹就熄了,还是我的Zippo有问题?
A:Zippo确实是防风型的打火机,能抵御14米/秒的风速而不熄灭,折合大约30公里/小时。嘴吹出的风速度密而快,远大于这个数值,因此很容易熄灭。特别是当风直接吹向火焰时,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Q:我的Zippo的火焰太大,有没有办法调整火焰的大小?调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A: 火焰的大小主要靠棉芯来调整,另外与机器内的油量也有关系。棉芯与火焰的关系是棉芯偏向打火轮火焰小,反之火焰大;棉芯长火焰大,反之火焰小。需要注意的 是,调整中如果发现棉芯过短,要拉长棉芯,请卸下内胆,然后再调整里面的棉芯,千万不可直接用工具拉出棉芯,以免拉坏棉芯中的纤维组织,影响供油。
Q:为什么在长时间使用后,棉芯的顶部有一块黑色的固体,对Zippo有影响吗?
A: 这个现象是结碳。在不充分燃烧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结碳现象。去除的方法也很简单,直接剪掉结碳的部分就可以了,结碳会影响煤油的传输,去除是很有必要的。但 请注意结碳不同于棉芯的变黑,燃烧中棉芯的变黑是必然的,变黑并不影响Zippo的使用。结碳也是可以避免的,结碳主要发生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对火焰 吹风、复燃都会造成不完全燃烧,因此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另外点烟的朋友也不要将烟太靠近棉芯,这样火焰被压制,同样会不完全燃烧。
Q:我的Zippo棉芯和里面的棉花都用了很长时间,现在想换掉,是否能用普通的棉线和棉花来代替?
A: 我们不推荐用这种方法,Zippo的棉芯是特制的,里面有细长的纤维组织来保证供油的稳定性,普通棉线没有这样的设置,很容易烧芯。另外,Zippo的棉 花由于纤维比较长,能保存更多的油,当然使用普通的棉花对平时的使用并没有什么影响,我们仍然不推荐用普通棉花来代替的做法,因为这样有可能出现漏油的问 题。
Q:为什么我的Zippo火焰比别人的颜色要深,是不是因为我用了假油?
A: 有可能是使用了假油,请仔细观察然后是否有黑烟,如果是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仍然有黑烟,那么是假油无疑。当然,也不可以颜色深浅来分辨油的真假,由于金属有 “焰火效应”,所以夹在棉芯中的铜丝会影响火焰的颜色,拨开里面的铜丝即可让火焰颜色变淡。不过火焰颜色的深浅并不影响使用。
Q:为什么我的机器不能一次打着?
A:可能是使用了假油和假火石,如果排除这种可能,那么请检查你的油路,将棉芯在内胆中油路调整成S型。另外,不要让油灌得太少或者太多,太少会让油供给不足,造成烧芯以及结碳。太多则会让Zippo盖内的油蒸气过多,空燃比过小也会让火机难以打着。
Q:为什么我的Zippo打火轮很快就磨损了?
A:不要拿火轮在裤子或其他硬物上摩擦,这样会加速火轮的磨损。长时间的燃烧对火轮的影响并不大,对碳钢而言,退火温度是727度,Zippo的火崖度是达不到的,更何况火轮并没有在焰顶,因此几乎不可能发生退火情况。
Q:怎么样清洁我的Zippo火机表面?
A: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用牙膏蘸水轻轻的刷洗机壳表面,或者用Zippo的原装油擦拭,还可以使用高浓度的医用酒精来擦拭。但要注意对于贴章机不可使用第一种方法,以防生锈。
Q:我不会分辨油的真假,结果不小心用了假油,现在Zippo里有一股很浓的煤油味,请问应该怎么办法可以补救吗?
A: 新手买到假油是常有的事情,真假油的鉴别前面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了。至于补救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将内胆的所有棉花全部拿出来,用医用酒精(纯度 95%)反复清洗几次,直到闻不到煤油味为止,然后挤干棉花,晾干(注意不要暴晒)。接着用医用棉球蘸取酒精清洗内胆的内壁以及防风罩内壁,因为这里会有 残留的假油味道。全部清洗完毕后,将机器全部装好即可。注意,一定要等棉花全部干透后再装机,以免造成腐浊。这种办法可以做到完全清除浓烈的煤油气味。

2008年1月6日日曜日

研究者リスト--考古学--宮本 一夫

http://www.lit.kyushu-u.ac.jp/~kouko/

宮本 一夫 (みやもと かずお)
教授

大学院(学府)担当

学部担当

電子メール

ホームページ

http://www.lit.kyushu-u.ac.jp/~kouko/
人文科学研究院考古学研究室.

電話番号

092-642-2388

FAX番号

092-642-2388

取得学位

博士(文学)

専門分野

東アジア考古学

活動概要

  中国における農耕民と遊牧民の成立過程ならびにその後の文化接触について、新石器時代から殷周時代にかけて考古学的な研究を行っている。その一環として、 中国での青銅器の成立と展開につい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との共同研究で、二里頭文化期を中心として中国各地で悉皆的な青銅器遺物の実測調査を行っ た。さらに、北方青銅器の中国西南地区への影響関係を明らかにすべく四川省チベット高原でのフィールド調査を始めたところである。
 東アジア諸地 域における狩猟採集社会から農耕社会の成立、その後の農耕社会の発展から初期国家の成立過程に関して、総合的な法則性と諸地域間の変異について比較研究を 行っている。特に、初期農耕の生成と伝播過程について、山東大学東方考古研センターと共同研究で中国山東半島においてフィールド調査を行っている。また、 ロシア極東では沿海州南部の初期農耕の成立と伝播過程を明らかにするため共同発掘調査を実施している。
 ベトナム北部の漢墓資料について、海外流出資料の再調査・再整理を行い、南中国からベトナムにおける歴史の再構築を行った。
 北部九州における縄文・弥生時代の発掘調査を行い、縄文時代ならびに弥生時代の開始期における朝鮮半島と北部九州との関係を解明しようと試みている。2004年度からは毎年壱岐カラカミ遺跡の発掘調査を行っている。

2007年12月24日月曜日

甲骨文字--研究者リスト---白川 静 先生

http://www.ritsumei.ac.jp/acd/re/k-rsc/sio/publication.html

名誉所長・白川静

  白川静は日本と中国とが東アジア地域において文化的類型性をもつという広い視野に立ち、中国最古の文字資料である殷・周の甲骨文や金文に対して体系的な研 究を行い、中国および日本の古代文化について独創的な研究を築き上げた。その学説は世に「白川文字学」と称され、内外の学界から高い評価を得た。数万片の 甲骨資料をすべてトレースして書き写すという、余人にはなしがたい基礎作業を通して、漢字の原義を字形学的に体系化、甲骨文字や金文といった草創期の漢字の成り立ちにおける宗教的、呪術的背景を字形分析から明らかにした。

 その真意を解明した独自の学説は、1900年もの長い間、字源研究の聖典として権威をもった後漢の許慎『説文解字』の誤りを指摘した。六十余年におよぶ漢字研究の成果を、独力で大冊3部の辞書(『字統』『字訓』『字通』)に編纂し、漢字文化の豊かな世界を広く世人に理解せしめ、今後の文字表現のあるべき道を示唆した。

  白川の研究は、もともと日本の古代を考察することに端を発しているが、比較研究の必要性から中国の古代に広がり、漢字文化圏全体に亘る壮大な研究になって いる。その結果、その結果、広く東アジアの漢字文化圏の文化に対して多大の研究成果を挙げた。1998(平成10)年11月、文化功労者として顕彰され、 2004(平成16)年11月文化勲章が授与された。2006(平成18)年10月死去。

サイ 「サイ」の発見

 「口」を持った漢字の多くは、「くち」と解釈したのでは意味が通らず、神事に関すると考えて始めてその漢字の持つ意味が浮かび上がる。「口」の原形は「サイ」。白川は神に対して載書(祝詞)をあげるときの供えの器を象徴したものと解く。「サイ」はト辞(亀甲・獣骨を焼いたそのひび割れで占った内容や吉凶を、それに刻んで記した文)では「載(おこなう)」の意味に用いるので、白川はこれを「サイ」と名づけた。

 例えば「告」は、『説文解字』では「牛は人を突くので、角に横木を取り付けて、それで人につげ知らせたもの」と解釈する。しかし白川は、その象形「 」を見て、「」は榊の枝葉、「口」はサイで、器に榊の枝葉を掲げて神への報告やおつげを待つときのスタイルを表すと解く。漢字の起源は民間の暮らしではなく、神事と政治に関わりがあった。漢字の形成を通して古代人の思想が浮き彫りになる。

--- 『説文解字』と白川説との対照例 ---

漢字 『説文解字』 白川説
「夕」は暗い夜の意。暗夜は相手の顔が見えないから、口で自分から名乗る。 「夕」は肉の省略形。神に祭肉を供え、祝詞をあげて子どもの成長を告げる儀式を行い、そのとき名をつける。
士人(立派な人)の言には、捨てるべきものがない。 「士」は鉞の頭部。「サイ」の上に小さい鉞を置き、祝詞に害がないよう守る。

鳥が飛ぶ稽古をする。「白」は音を表す。 下部は「曰」。「サイ」に繰り返し羽で擦りつけて、祈りの効力を刺激する。

2007年12月20日木曜日

埋葬習慣---虢季墓

虢季墓
虢季墓, 即2001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墓,葬具为重椁单棺,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为7鼎6簋规格。随葬品还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和玉器。青铜礼乐器有 鬲、方壶、豆、盘、方甗、尊、爵、觯、方彝等和编钟、编磬等,还有兵器和车马器等。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和玉组佩,死者腰身部位还发现一组珍贵的腰带饰。出土 的玉柄铜芯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 誉为“中华第一剑”;缀玉面罩,由14件象征面部特征的玉片连缀在丝帛上制作而成,形象逼真,做工考究,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瞑目”造型,也是汉代金缕玉衣 的雏形;一套8件有铭文的铜甬钟,是迄今西周晚期墓葬考古发掘出土的惟一一套最为完整的甬钟;由十二种金器组成的黄金腰带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饰品;整件 毛织衣物,是国内同期墓葬发掘中仅见的;皮马甲及盾牌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用墨在10余片圭形片上书写而成的遣册是国内发现的时代较早的书法珍品;300多 件仿生动物玉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北温带地区生物品种。

据器物铭文考知,墓主人为虢季,为西周晚期某一代虢国国君。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为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三座车马坑,紧密地连在一起,是中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虢国墓地发掘所得的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末期与春秋早期虢国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也为研究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增进了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

古城遺跡---薛国故城

薛国故城
出处:中国山东网

 薛国故里车马行
  1998年岁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遗址的第八次考古发掘历时两个半月结束。此次发掘共清理商代晚期墓葬10余座, 车马坑2座,发掘面积近1000平方米,共出土各类文物1400多件,其中有青铜器300件,陶器300多件,玉器150件,另外还有原始石器、骨器、漆 器等珍贵文物。

  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城区南部25公里处的官桥镇前掌大村,地处滕南平原的东部边缘,南依古薛河,西邻薛国故城遗址。小魏河从村北流过,使整个村子形成 一片夹河高地。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处遗址,后经多次发掘,证明前掌大是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既有居住生活的遗迹,又有高规格的贵族墓 地,同时还发现了史前人类生存活动的痕迹。从七十年代末到现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工作者先后对这片遗址进行过八次大的考古发掘,基本弄清 了整个遗址区域的布局,即以目前穿村而过的一条南北大路为中轴线,村前为南岗子遗址,村北为河崖头遗址,分布了各种等级的贵族墓葬,车马殉坑、祭祀坑错落 其间。尽管有的墓葬在过去就被多次盗过,但是通过如今的发掘,依然能够看出墓的形制、规格、结构以及丧葬制度等丰富内容。另外如牺牲、殉人、车马祭坑、随 葬的青铜玉器、石器骨器、陶器蚌片、漆器饰物等出土文物,都极具考古、历史价值。尤其是1994年的第六次考古发掘,出土了疑是3000年前酒的液体,一 时轰动海内外,被评为199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滕州地区在商代中晚期已不是商王朝的中心,然而在王朝京畿以外的地方能出现这样一片高规格的贵族墓地,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和谜团。这有待考古工作者去做进一步的研究,期望能揭开3000年前古薛国的神秘面纱,并对当下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夏商时代的滕州地域,归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东夷族部落,是海岱历史文化区中人类活动较多的场所之一。薛地因薛河而得名,薛河发源于沂蒙山系西端,蜿蜒 向西南流经滕南平原而入古泗水(今微山湖)。据现今的考古发现得知:滕州南部境内沿薛河两岸,分布着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从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历经大 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到岳石文化,整个史前文化发展的历程几乎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轨迹。近年来前掌大遗址的考古发掘,弥补了史前文化和东周以前薛地历史发 展脉络之间的空白和断档,对于研究整个华夏民族氏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旁证作用。一位考古学家曾说:滕州境内以薛河为中心方圆仅20华里 的区域,就分布了从北辛文化,到龙山、岳石文化,以至于阶级社会等各种文化类型的大量遗迹,并且遗存相当集中、连续和稳定,前后延续达六、七千年,这不仅 在山东省,乃至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几乎可以说:古薛国的历史,差不多就是华夏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缩影……

  古薛国从最早的主人奚仲受封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孟尝君田氏父子又一次受封,完成了由任姓薛国向田氏薛国的更替和转换,其间“传六十四世,国祚千九百 年”(《滕县志·薛世家》)。当然,其间任姓薛国也曾一度迁往“邳”地,但古薛城一带作为商周时期某一姓方国或侯国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近年来对薛国 故城城址的钻探发掘证明:现存的故城城墙下还存留着其他不同年代筑过的小城遗迹,在前掌大周围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一些时代更早的城墙寨堡的痕迹。由此可以 进一步说明:滕州南部的薛河流域千万年来一直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别是进入人类文明社会以后,从夏、商、周,到秦、汉、三国,直到隋代废薛,这里一 直就是历代方国、侯国、郡县统治的中心,东周时期曾一度成为古徐的中心,战国时为徐州的首府所在。

  在1994年和1998年的两次考古发掘中,在村南南岗子遗址共出土了5座车马殉坑,1994年出土3座,1998年出土2座。这些车马坑埋藏并不 深,距地表不足半米,以至于有的殉马的头骨被耕地的犁头划伤。细看一下,这片田地的确略高于周围的田野,想是当年的封土所致。村民们吃惊于他们常年耕种的 庄稼地底下竟埋藏了那么多的“宝贝”,说难怪这片地的庄稼长得那么好,旱涝保收,敢情是“风脉”好呀……

  前掌大出土的车马器,车轮直径达1.42米,两个车轮间的宽距达2.1米,车身长3米左右。这种车子不同于我们今天在马路上见到的拉货的马车,而是古 人们乘坐的那种高轮包厢式马车。埋葬时车身呈南北方向,车头向南,为二马驾单辕式战车,也可能是贵族出行用的舆车,相当于如今的高级轿车,但车身比目前最 豪华的世界名牌轿车还要宽大得多,座位却更少,只能坐1—2人。而今,这些已在地下被埋藏了3000多年的木制马车,木质朽烂后只剩下土墙的车身形状及车 上的青铜配件。拉车的马匹连同车夫一同为主人陪葬,被埋在车子的旁边。令人不解的是:近几年发掘出的5座车马坑中,陪葬的两匹马大都是在车辕两边背靠背躺 倒埋葬,只有1998年底出土的这一座车马坑中的两匹马是对面埋葬,其中一匹马身体的中间部分已被后代的一座坟墓切去,不知是代表了何种含义。车厢后边葬 有一人,头东脚西,口衔海贝,估计是该马车的车夫。整个车马坑里还撒有贝壳(古钱币),这种风俗在鲁南一带延续至今。

  前掌大遗址中5座车马坑的出土,使我们联想到作为出土地点的古薛地,正是中国历史传说中“奚仲造车”的奚仲的家乡。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车”的解释如下:“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权威的《辞海》作了这样的介绍:“奚仲,传说中车的创造者。任姓,黄帝之后。夏代的车正。居于薛(今山东滕州市南),后迁于邳。春秋时代的薛即其后裔。”

  众多的文献资料说明是夏代“居于薛”的奚仲发明了车,而舟车的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当然,车的发明和完善未必是奚仲 一人所能为,然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尊奚仲为“造车鼻祖”,三、四千年前的“奚仲造车”,也成为中华文明曾领先世界的标志之一。

  奚仲因在薛地造车而被夏禹封为“车正”(掌管车的官),薛也便成了他的封地。这是有文字记载的薛地的最早的主人。史书记载奚仲为黄帝之后,任姓,司马 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四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中间就有任姓。而今,古薛城东部的大康留村一棵古槐树下就立有任姓宗族碑,附近村人多为任姓。如此说 来,天下任姓就出自滕州市南部的古薛城附近了,其祖先便是“车”的大发明家——奚仲!

  奚仲所发明的“车”是什么模样,我们至今没有见过。查诸史料,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管子·形势篇》一书中有段对车的描述:

  “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

  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商代车马器距《管子》成书的年代不算太远,而距离奚仲的夏禹时代,则是“往事越千年”了。想《管子》的这段描述,也是依据当时马车的 样子“照猫画虎”吧。由前掌大出土的车马,则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商代以至东周时代贵族马车的具体样子,使我们对商周时代交通工具的考证有了实物资料。同 时,滕州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些奇形怪状的青铜部件,过去一直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而今,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完整车马器木质车身和马匹身上饰满了这类青铜部 件,为馆藏的青铜小件提供了具体的、实物的说明!

  滕州历史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埋藏丰富,因而滕州地区出土了众多精美的商周青铜器,成为滕州博物馆三大馆藏特色之一。这些级别和价值很高的青铜器及古墓葬、车马坑的出土,客观地印证了滕州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久远。

  有意思的是:两千多年前与古薛国处在现今滕州同一版图内的另一个“国家”——滕小国,两“国”邻接,“首都”相距不足40华里,但出土青铜器的纹饰、 风格却迥异:薛国青铜器纹饰夸张、飘逸,有荆楚文化的浪漫之风,而滕国青铜器则瑾严、庄重,有宗周礼仪的正统遗范。大致同时、同地的两个古国的青铜铭器为 何风格如此不同?还有待专家研究揭秘。

  奚仲当年造车的地方,据说就在今天薛城区夏庄乡境内的奚公山下。奚公山(又名奚山)古属滕地,西北距前掌大遗址和薛国故城遗址不远,山顶今存两处封土 坟丘,高约1米,周长5米许。冢前有两个碑座,碑已破碎,仅存“公为奚冉二墓修筑”字样,据说分别是奚仲墓和冉有墓。冉有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任鲁国 季孙氏宰。看来他也是仰慕奚仲的威望,抑或是同宗,才选择了这一处风水宝地。另外山石上还有条车辙印迹,传说是奚仲当年造车所留。山南麓有车服祠旧址,系 历代官府建祠祭祀之所,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残碑断碣、破砖旧瓦,在夕阳下述说着昔日的繁华……

  《滕县志》中收录了许多历代文人前来奚公山拜谒吊古的诗文,其中一首曰:

  “车正遗封奕代承,杳茫人鬼两无征。河山依旧还存薛,名分于今终长滕……”

  故国神游,遥想当年车马出行的壮观,而今都已湮没于桑田沧海之间

埋葬習慣---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中文拼音词条】中(zhōng)国(guó)古(gǔ)代(dài)墓(mù)葬(zàng)制(zhì)度(dù)
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 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後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 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石器时代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 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 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屍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有些合葬墓﹐埋著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屍体﹐ 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 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後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屍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於凶死。黄河 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东。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 同的葬俗。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屍体。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已用木棺作葬具。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少数墓坑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 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椁﹐这大概是由於墓主人在社会上有特殊的地位。幼儿死後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称为“瓮棺葬”。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多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陶 制或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由於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 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但到了後期﹐出现了穷富分化的现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後期的少数大墓﹐随葬的陶器有多至 100馀件﹐猪头多达十馀个的﹐说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
商代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著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亚 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类似的墓葬在山东益都也有发现﹐是属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中字 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 米﹐深度为7米馀。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 字形墓为小。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馀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 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亚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其馀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敛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 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屍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和各级 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妇好墓随葬各种青铜器460馀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馀件 ﹐另有海贝近 7000枚(见彩图 鴞尊 显示图片﹑ 三联甗 显示图片﹑ 偶方彝 显示图片﹑ 玉龙 显示图片﹑ 玉凤 显示图片﹑ 玉鹰 显示图片﹑ 玉 显示图片﹑ 玉人 显示图片﹑ 玉龙与怪鸟 显示图片﹑ 带流虎象牙杯(商) 显示图片)。由此可以想见﹐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盗掘﹐其随葬品应达到更为惊人的程度。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婢妾﹑卫兵和各种勤杂 人员。另有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 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屍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见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在安阳侯家庄的一座亚字形墓的墓室之上﹐发现了大型的砾石﹐应是房屋的础石。在安阳小屯的妇好墓和大司空村的两座长方形墓的墓坑上﹐都发现了用夯土筑成的 房基及础石。由此可见﹐从王陵到一般的贵族墓﹐有时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们可能是供祭祀用的﹐类似後世的所谓“享堂”。
西周春秋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於尚未发现王陵﹐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 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 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与商代一样﹐也多在墓底设腰坑。
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 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 ﹐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 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 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与商代一样﹐往往在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见彩图 车马坑 显示图片)﹐ 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国墓地为例﹐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浚县卫侯墓的车马 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後稍减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 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 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
战国 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种变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馀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著腰坑。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 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 ﹐ 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 有船坑﹐坑内埋船。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黏 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屍体和随葬品不朽。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 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由於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但 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编钟一架﹐共64件(见彩图 编钟及钟(东周) 显示图片)﹐编磬一架﹐共32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场。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一组共9件﹔一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国君身份。下层贵族和上层庶 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在各地发掘的大量战国小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著一组仿铜的陶器﹐如鼎﹑豆﹑壶之类。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 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这种横穴式墓和空心砖墓在当时还很不普遍 ﹐但它们的出现意味著商周以来的传统墓制发生了变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用 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屍体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 ﹑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别是西方的秦国﹐屈肢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墓中屍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这可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 一种特殊葬俗的影响。
秦汉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 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 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後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
凑”。
在贵族大墓中﹐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它们是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故称“崖墓”﹐形 制和结构完全模仿房屋。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一般的横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规模较小﹐构造较简单﹐墓主属于下层地主阶级。这种土洞墓﹐在汉代以後的各 个时期﹐长期流行。汉代的新的墓制﹐还表现在中原一带的 “空心砖墓”。它只流行於西汉一代﹐到东汉基本上即已绝迹。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 ﹐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见彩图 河南洛阳西汉墓壁画 显示图片﹑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属吏图 显示图片﹑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祥瑞图 显示图片﹑ 内蒙古和林洛尔汉墓壁画﹕宁城图(部分) 显示图片﹑ 山东梁山汉墓壁画﹕淳于车马出行图 显示图片﹑ 辽宁辽阳汉墓壁画﹕车马出行图 显示图片)。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的石室墓﹐到东汉在某些地区盛极一时。墓室中雕刻著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 有的石室墓﹐ 也绘有彩色的壁画。东汉时期﹐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著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在四川各地﹐东汉及其以後还流行崖墓。
中国古代棺椁并称﹐都属葬具。西汉中期以後的各种横穴式墓﹐特别是东汉的砖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了椁的作用﹐可称“砖椁”和“石椁”﹐而墓室内的葬 具则是有棺无椁。西汉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采取“异穴合葬”的形式。西汉中期以後﹐制度一变﹐除帝陵以外﹐一般都是夫妇同墓合葬。横穴式的墓室﹐为同 墓合葬提供了方便。
汉墓中的随葬品和战国时代相比﹐青铜器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西汉前期和中期﹐主要随葬生前的 实用器。西汉中期以後﹐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器﹐ 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偶像。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在西汉中期的贵族墓中 ﹐仍然有用车﹑马殉葬的﹐但车和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内﹐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设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後﹐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是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来 替代。在南方地区﹐还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随葬的(见彩图 铜贮贝器(西汉) 显示图片﹑ 漆盒 显示图片﹑ 漆盘 显示图片﹑ 漆匜 显示图片﹑ 漆 显示图片﹑ 漆盘 显示图片﹑ 漆案和杯盘 显示图片﹑ 釉陶鼎 显示图片﹑ 釉陶楼阁 显示图片﹑ 彩绘陶壶 显示图片﹑ 陶船 显示图片)。
在汉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发掘中﹐除个别例外﹐已经见不到人殉。从商代开始的残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终止。作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统治阶级的墓中。
在地面上﹐统治阶级的墓已普遍筑有坟丘。在坟丘之前﹐往往设祭祀用的祠堂。东汉时盛行在墓前建石阙﹐并置人物和动物的石雕像﹔还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记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迹。
陕西省临潼的秦始皇陵﹐ 是中国第1个帝陵。陵园平面成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围墙。坟丘在陵园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园的北部设寝殿﹐开帝陵设寝的先例。西汉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 “因山为藏”以外﹐都筑有覆斗式的方形坟丘﹐其位置在陵园的中央。陵园的平面成正方形﹐四周筑围墙﹐每面开一“司马门”﹐门外立双阙。汉承秦制﹐在陵园设 寝殿。汉代帝後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後陵在帝陵之旁﹐其规模较帝陵为小。以惠帝时在长陵建原庙为起始﹐西汉诸陵都在陵园附近建庙。东汉的帝陵﹐从明帝的显 节陵开始﹐陵园周围不筑墙垣而改用“行马”﹐并在坟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从显节陵开始﹐陵园附近都不再建庙(见秦汉墓葬)。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
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自魏晋以降﹐规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画像石墓已很少见了。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 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例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 墓室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龕和台桌。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甚长﹐ 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随著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後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长达20米﹐天井 有三﹑四个之多。这是出於对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天井愈多﹐愈显得门多宅深﹐院落重重。魏晋之际﹐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的豪族大姓﹐沿袭汉代旧制﹐营 建砖石结构的大墓﹐在墓壁和砖面上施彩画﹐其题材多与汉墓壁画相似。在中原一带﹐却很少有在墓内绘壁画的﹔但到了北魏﹐壁画又重新流行。长江流域的东晋和 南朝﹐则流行用模印著画像的砖来装饰墓壁。(见彩图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采桑图 显示图片﹑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牛耕图 显示图片)
这一时期的随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盘﹑碗﹑壶﹑果盒等饮食器皿和熏炉﹑唾盂﹑虎子等生活用具。其形制往往因地区而有差异﹐有的器物仅见於南方而不见 於北方。总的说来﹐瓷器的数量激增﹐长江流域尤其如此。汉代流行的仓﹑灶﹑井﹑磨等陶制模型和家禽﹑家畜的陶制偶像继续沿用﹐但往往形体不大﹐制作粗简。 贵族官僚阶级墓中的主要随葬品﹐是各种陶俑。从两晋以迄南北朝﹐时代愈晚﹐俑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起初是少数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约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又 大量增添骑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类﹐除家内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时的仪仗队﹐它们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反映了当时各地统治者拥有私人的 武装部曲。大同北魏前期的司马金龙墓和洛阳北魏後期的元乂墓中的仪仗俑﹐竟达数百件之多。北魏後期﹐在墓门的两侧﹐还往往有一对形体特别高大的守门卫士 俑。在南方地区﹐除陶俑外还有瓷俑﹐但用俑随葬的风气不如北方盛。从汉末至魏晋﹐ 统治阶级常乘牛车﹐长期因袭不改。在两晋南北朝时代﹐贵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车模型随葬。上述由各种陶俑组成的仪仗行列﹐便是以牛车为中心的。用陶制的 “镇墓兽”随葬﹐是从西晋开始的。西晋墓中的镇墓兽往往只有一件﹐作四足直立状。北魏墓中的镇墓兽成双﹐置於墓门的两侧﹐作卧伏状。到了北魏後期﹐墓中的 两件镇墓兽﹐一为兽面﹐一为人面﹐都作蹲坐状。长江流域的东晋﹑南朝墓﹐镇墓兽多保持西晋时的形态﹐缺乏变化。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在墓内置墓志。两晋的墓 志﹐或为石质﹐或为砖质﹐形状多为长方形﹐而洛阳发现的年代较早的西晋墓志则作碑形﹐可见它是从墓碑演变而来的。到了北魏後期﹐才流行方形有盖的石质墓 志。从此以迄隋唐﹐乃成定制。山西省大同北魏文明太后冯氏的方山永固陵及孝文帝的万年堂﹐为北魏帝陵。墓室都分前後两室﹐与一般贵族墓之为单室相比﹐显示 了帝陵的特殊规模。永固陵坟丘之前设石殿﹐应是继承东汉的陵制。南朝的帝陵在江苏省南京和丹阳。陵前有很长的神道﹐两侧立石兽﹑石柱和石碑等。墓室皆为单 室﹐室内有用模印画像砖拼嵌而成的大幅“竹林七贤”图和“白虎”﹑“狮子”图等(见南京地区模印拼嵌画像砖墓﹐与北朝墓内流行施彩色壁画的作风相比﹐显示 了南朝陵墓在墓室装饰方面的特色。
隋唐五代 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北魏以来的墓葬制度﹐经隋代﹐至於盛唐﹐一脉相承。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 部开天井﹐两壁设龕。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壁龕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龕6个﹐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个﹑壁龕2个﹐天井和壁龕的多寡 基本上与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为墓室﹐高级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後﹐则多采用砖室﹐土洞墓已降为低级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 ﹐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及“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则都有前後两室。 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一般是墓道前部两壁各绘青龙﹑白虎﹐墓室顶部绘日﹑月﹑星辰﹐其他则有鞍马﹑明驼﹑牛车﹑列戟﹑步骑仪卫﹑属吏﹑ 男女侍者以及乐舞伎等﹐各绘在墓内的相应部位﹐其内容和规格视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区别。(见彩图 客使图 显示图片﹑ 马球图细部 显示图片﹑ 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侍女图 显示图片﹑ 陕西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 显示图片)
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大约从武周时开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为出行时的仪卫行列和家居时的家臣侍者两大类。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装俑﹐以後逐渐 减少﹔武周时出现高大的马俑和驼俑。後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断增多﹐乐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属此类。受佛教影响﹐镇守墓门的一对武士俑在盛唐时演变为天王俑﹐其特 点是脚踏伏兽或鬼魅。镇墓兽继承北魏後期以来的形态﹐一为人面﹐一为兽面﹐而武周时则又进一步演变为头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兽。隋代开始出现的人身禽 兽首的十二时辰俑﹐到开元﹑天宝之际更为流行。陶俑的数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额﹔懿德太子墓的陶俑总数达千件之多。方形有盖石墓志在唐代使用得更 为普遍。墓志的大小﹐随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级之分。例如﹕三品官的墓志多为约72厘米见方﹐一品官如杨思勗及章怀太子雍王李贤﹑成王李仁的墓志皆为88厘 米见方﹐永泰公主的墓志最大﹐为114厘米见方。懿德太子如天子之制﹐不用墓志而用玉册。
安史之乱以後﹐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构造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 壁画亦十分罕见。陶俑的数量减少﹐制作粗简。天王俑和镇墓兽越来越简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时辰俑仍较流行。
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唐墓﹐有竖穴式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形制简单﹐规模甚小。砖室墓多为长方形﹐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广东省韶关张九龄墓﹐主室平 面呈方形﹐四壁施彩画﹐前方甬道两侧还各设一耳室﹐规模较大﹐形制与北方地区的砖室墓类似。总的说来﹐南方地区唐墓中的随葬品多为陶瓷器皿﹐陶俑甚少见。
唐代帝陵除少数是“积土为陵”的以外﹐大多数都是“依山为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为中心﹐筑平面略呈方形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门 外置石狮﹑石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门是正门﹐入门即为献殿。自南面远处第一道门阙至内城的朱雀门﹐神道长达3公里﹐两旁列瑞禽﹑瑞兽﹑马﹑武将﹑文臣以及 外国首领的石雕像﹐并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乾陵的宏大规模﹐充分显示了大唐帝国极盛时期的强大国力(见唐代陵墓)。
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的钦陵和李璟的顺陵在江苏省南京﹐都已经发掘(见前蜀王建墓﹑南唐二陵)。地下的玄宫分前﹑中﹑後3室﹐各室两侧 又多设壁龕或耳室﹐这可能是承袭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宫虽都未经发掘﹐但从各方面的情形推测﹐亦应设有前﹑中﹑後3室。
宋至明 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 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栱﹐从版门 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後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後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墓主夫妻举行 “开芳宴”的场面(见彩图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宴饮图 显示图片)﹐有时也有孝子故事图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还出现了杂剧雕砖。墓室的後壁﹐则往往有“妇女掩门”雕砖。随葬品寥寥无几﹐这可能是由於各种 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绘刻在壁画和雕砖上的缘故。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墓﹐与同地区的唐墓相似﹐除了竖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後者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随葬品除陶瓷器外﹐颇有漆 器和铜镜﹐偶尔也有银器。江西﹑福建省境内的宋墓﹐有用陶瓷俑随葬的﹐其中包括十二时辰俑和神煞俑。四川省境内的宋墓﹐除砖室墓外﹐还流行石室墓﹐後者多 有雕刻﹐其题材为墓主人夫妇“开芳宴”﹐有的则为孝子故事。
北宋帝陵在河南省巩县﹐其地点的选定严格按堪舆术的要求。诸陵形制相同﹐都是以土筑的坟丘为中心﹐用墙垣围成方形的陵域﹐坟丘之前设献殿。四面各开一神门 ﹐门前置石狮。南面较远处设两重土阙﹐各称鹊台与乳台。自乳台至南面神门﹐神道两侧依次列象﹑獬豸﹑鞍马﹑虎﹑羊﹑蕃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帝陵後面别 筑後陵﹐这与汉陵有相似之处﹐却为自唐以来历代帝陵中所仅有(见巩县宋陵)。南宋的帝陵在浙江省绍兴附近。因为算是权殡﹐所以营造较简﹐名为“攒宫”。虽 然大体上是沿袭北宋的陵制﹐但没有乳台﹑象生﹐也没有陵垣及四门。献殿之後作玄宫﹐屍体放置在严密坚固的“石藏子”中。
分布在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的辽代墓葬﹐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墓室除方形的以外﹐还流行圆形的。一般多为单室墓﹐但身份较高的贵族墓也有设前後两室的。赤 峰的辽驸马墓和北京的齐王赵德钧墓﹐都有前﹑中﹑後3室﹐并多设耳室﹐显示了“多室”的特点。墓室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的结构﹐并施彩画。葬具除木棺外 ﹐盛行石棺。有的墓在石棺内绘毡帐住地和放牧的情形﹐反映了契丹族的游牧生活。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这个时期受北宋墓的影响较 多。特别是汉人的墓﹐有的在仿木结构的砖室中饰砖雕的桌椅﹐有的则在壁画中绘“开芳宴”和孝悌故事图等﹐与北宋墓相似。
辽代贵族墓中的随葬品﹐除了金银器﹑陶瓷器及铁器等各种生活用具以外﹐以大量的马具﹑盔甲﹑各种武器以及金属面具和铜丝手足套等物为特点。陶瓷器中的鸡冠 壶﹐亦为辽墓中所特有(见彩图 白釉鸡冠壶 显示图片)。到了中期﹐马具和兵器逐渐减少﹐鸡冠壶的形态亦由皮囊状演变为提梁式的圈足器。晚期辽墓一般已不用兵器随葬﹐马具也大为简化﹐而鸡冠壶则告消 失。大约从早期的後半开始﹐辽墓中往往有汉文或契丹文的石墓志﹐形状与唐宋的相似。
内蒙古巴林右旗庆云山下的辽庆陵﹐ 是辽代中晚期圣宗﹑兴宗和道宗三帝的陵墓。以保存较好的圣宗的东陵为例﹐地面设陵门﹑参道和享殿。砖筑墓室分前﹑中﹑後3室﹐前室和後室又各在两侧设耳室 ﹐各室平面成圆形﹐顶部隆起成半球状。自墓道至墓室﹐都施壁画﹐内容包括鞍马﹑侍卫﹑乐队﹑臣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山水图。从墓室的形状和壁画的内容看来﹐ 辽代的帝陵应是象徵当时以牙帐为居处的捺钵行宫。(见彩图 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壁画﹕散乐图 显示图片﹑ 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壁画﹕四时捺钵之一 显示图片﹑ 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壁画﹕四时捺钵之二 显示图片)
金代的墓葬﹐一方面是受辽墓的影响﹐而更多的则是继承北宋的墓制。河北省新城的时立爱墓和兴隆的萧仲恭墓﹐其年代基本上属金代前期。由於墓主人的爵位高﹐ 都系多室的砖墓。墓室内有仿木建筑结构﹐绘壁画。时立爱墓的主室为八角形﹐前室两侧所附耳室为圆形﹐在形制上与辽墓有相似之处。萧仲恭的墓志则用契丹文书 写。分布在华北南部和中原地区的金代後期地主阶级墓﹐主要是单室砖墓﹐平面多为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圆形的﹐从墓门到墓室内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结构。有的墓里 绘有开芳宴﹑放牧﹑捣练等题材的壁画﹐而大多数的墓则是大量使用雕砖﹐表现出门楼﹑格子门﹑棂窗﹑桌椅﹑屏风﹑灯﹑盆花之类﹐有的还有“镇宅狮子”﹐使得 墓室对现实生活中居室的模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雕砖的内容还包括开芳宴中的墓主人夫妇﹑侍童﹑厨役﹑伎乐乃至舞台上的杂剧演员等人物﹐也有“掩门妇 女”。这显然是北宋後期在中原和华北南部地区流行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的进一步发展。
元代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主要发现於山西省境内。其特点是仿木建筑的结构日趋简化﹐有些已变成示意性的了。山西省中部地区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题材仍多 为开芳宴﹐但突出了墓主人的形像而省略了伎乐的场面。山西省南部地区墓内多饰雕砖﹐内容多为孝子故事或花卉之类。五代﹑北宋以来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到 元代已接近尾声。
南方的元墓沿南宋旧制﹐多为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作为时代的特点﹐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防护棺椁﹐并在墓底铺 松香之类﹐以利屍体的保存。到了明代﹐一般官僚地主阶级的砖室墓采取密封棺材﹐防腐措施又有发展﹐所以有的墓不仅屍体完好﹐而且衣冠服饰以及书籍﹑字画等 易朽物品也保存良好。
明代的帝陵﹐以安徽凤阳的皇陵为最早。皇陵的形制承自北宋的帝陵﹐基本上仍沿汉唐以来的旧制。泗州的祖陵年代稍晚﹐其形制已与南京朱元璋的孝陵相近﹐而明 孝陵则为此後的明代陵制开创了先例。明代从成祖朱棣起﹐13个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县﹐集中在一个总的陵园内﹐称明十三陵。陵园的总门在南面﹐称大红门。入 门不远﹐立“长陵神功圣德碑”。由碑亭往北﹐神道两侧依次立石望柱及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等石雕像﹐ 而各陵之前则不再立石望柱和石象生。出於总体布局上的考虑﹐陵的方向虽多向南﹐但也有向东或向西的。各陵规模大小不一﹐但形制和布局彼此相同。陵的前部主 要是恩殿﹐基本上相当於唐宋陵前的献殿(见彩图 北京昌平 明长陵恩殿 显示图片)。与汉唐以来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点是坟丘不成方形而成圆形﹐周围砌砖墙﹐称为宝城﹐其位置不在陵域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後。宝城之前设明楼 ﹐楼上树石碑﹐上刻皇帝的谥号﹐这也是明陵的新创。玄宫在宝城之下﹐其形制亦系模仿宫殿。以已经发掘的明定陵为例﹐玄宫可分前殿﹑中殿和後殿﹐中殿的左右 两侧又各通一配殿。皇帝和皇后的棺椁放置在後殿的棺床上。 (作者:王仲殊)